《英雄年代》手游官方网站:追忆单田芳:醒木一拍笑归去,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
昨天,**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,享年84岁。从此,世上再也不会有单老的“敬请期待下一集”了。
在电视技术普及之前,几代中国人都是听着“半导体”长大的。单田芳略带沙哑的声音从老式收音机里传出来,讲述着各种传奇故事,诉说着深入人心的忠孝节义。如今,听评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老一辈的评书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今天,艺战君(ID:bjvariety)陪你一起回忆单老的一生,了解他评书台背后的酸甜苦辣……
他出生于民间艺术世家,并不愿意讲故事。
1934年12月17日,单田芳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一个民间艺人家庭。
单田芳的父亲一生坎坷,年少时做过童工,因营养不良患上“大头病”,家境贫寒,经济拮据。单田芳的舅舅曾拜一位老鼓说书人为师,学会了讲故事、唱西河鼓。凭借着舅舅的懂事和努力,舅舅很快就登台表演,支撑起了家里的开销。在他的影响下,单田芳的父亲和三舅也拜师学曲艺,全家也走上了曲艺这条路。
单田芳的父亲为人忠厚,深得老鼓乐艺人王富义的器重,先是聘请他担任弦乐伴奏,后又将女儿王香桂,也就是单田芳的母亲许配给他。单田芳很小的时候,父母就带他去了东北。到东北后,他先后在营口、沈阳、长春、齐齐哈尔、哈尔滨等地演出。他跟随父母四处流浪,靠着母亲天生的好嗓子唱得小康之家。
△单天放母亲王香桂在唱鼓歌
单田芳六岁入私塾,学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;八岁入“洋”学堂,学中文、日文。上学后,他一边读书,一边帮父母抄笑话、抄歌词。十三四岁时,他已经能记住好几本长篇书。有句话叫“恨所作所为”,父母希望他以后能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好职业,转行做人,彻底摆脱曲艺“下九流”的泥淖。单田芳回忆,他从小就对评书、鼓书很厌倦。
△年轻时的单田芳
然而1951年,一场灾难降临到这个民间艺人家庭,让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,母亲离婚再婚,单田方辍学,后与大他八岁的西河鼓艺人王全贵结婚。
婚后,妻子勤奋地表演西河鼓贴补家用,但单田方始终无法解开说书这个职业的心结,不愿从事这一行当,曾靠“打鸟”为生。妻子怀孕后,经常唠叨单田方不好好做事。王全贵性格直爽直率,言辞犀利。自尊心被妻子伤到的单田方决心证明自己:“我要学说书,以后我养你。”
“当我连讲故事都做不到的时候,是她(我的妻子)支持我,养家糊口。也正是她的洞察力和鼓励,让我走上了讲故事的道路。”单田芳在一篇纪念妻子的博客文章中说道。
评书的技巧并不是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就能掌握的,在学习评书的过程中,单田方犯过很多错误,吃过不少苦头。
单天方找了一张八仙桌,在家里偷偷练习。手也没闲着英雄年代手游官网,打着手势,摇着头。动作经常和嘴不协调,生怕划过一句就忘词,说完就忘动作。单天方每天都这样练习,渐渐找到了感觉。
1956年,22岁的单田芳首次登台表演,讲的是《明朝英雄》。他滔滔不绝,一句接一句,讲得气喘吁吁。虽然当时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,但他却浑身冒汗。经经纪人提醒后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首,他才发现自己忘记了时间,急忙对观众说:“对不起,对不起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首,今天就讲到这里吧,如果你们愿意听,明天我再继续。”他回忆说,当时不敢看观众,只好对着天花板讲话。“那是我**次表演,也是初学者,一上台就不知道说什么,感觉像在胡说八道,讲完后甚至记不住自己说了什么。”
从此,20多岁拿起木槌的单天方讲三国、讲隋唐,讲英雄、讲才子佳人,一讲就是60年。
凡有水的地方都听单天放的
单田芳在艺术生涯中,曾表演过上百场录音讲故事,据说每天有上亿听众聆听他的传奇故事,其中包括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几代中国人。
20世纪70年代末,对于单田芳来说,是一个“好事连连”的年代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,文艺领域生机勃勃,评书这朵在单田芳眼中“小花”也受到重视。当单田芳被介绍到鞍山广播电台录制评书时,他的妻子喜极而泣,“这真是一个演员**的心愿。”
20世纪80年代初,陕西电视台邀请单田芳录制一部长篇电视评话剧,选题由单田芳定。电视台以每集80元的“天价”片酬,录制了《三国演义》。从此,单田芳的评话剧从广播走向电视。在这些媒体的带动下,他的神奇评话剧风靡全国大街小巷。从1981年至今,他已发表评话剧近40部,成为全国发表评话剧最多的曲艺演员。
“哪里有井,就听单田方。”这句广为流传的话,足见单田方的人气。
评书看似是一门单声部艺术,其实考验的是说书人的综合能力。“我们讲故事都是即兴的,大意是知道的,其他的就看你自己的造诣了。”单田芳的评书全是即兴的,语言的精彩、语调的恰当、节奏的节奏,都是他评书魅力的重要元素。
单田芳在评书《永远的英雄张学良》中,这样描述了赵四小姐在蔡家舞厅**次见到张学良的情景:
”再看看赵四,赵四本想走,可不知道为什么,她却像是被一块磁铁吸引住了,整个人就像是木雕一样站在原地,目光紧紧的盯着张学良。
二姐转过身来,刚说完“小美”的“美”字一半,就看到赵四呆呆的样子。二姐盯着小妹看了好久,才连叫了两声“小美,小美”。赵四这才回过神来,一时之间有些尴尬,觉得自己失去了镇定。
二姐说:“你不走吗?你姐夫叫司机了。”赵四有些慌张,说:“我,我先不走,我再呆一会儿。”
不管是场景的安排,还是人物的表情、神态,都感觉像是在看一场真实的电影,画面感十足。
单田芳对人物的刻画与各行各业都大不相同。单田芳把英雄描写得“八色眉毛,明眸皓齿”,把江平描写得“身材矮小,瘦削,干瘪,留着狗油般的胡须五霸七雄手游,七根向上,八根向下”,夸张诙谐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出现在我们眼前,残暴的、丑陋的、仁慈的、善良的、美丽的,都在他笔下的大千世界中。
就连抽象的“感觉”,单田芳也把它描述得具体生动。就连***的语文老师也未必能写出这样的例子:他说吕洞宾对世间万物都感到好奇,什么都想尝尝。有一次,吕洞宾扮演囚犯,感受到了被判处死刑的滋味:“刀过如云,心如滚油。牛车转四十回,一命染阴间!”砍下的刀如云,囚犯的痛苦还在继续。心脏在滚油中煎熬,但那痛苦就像缓慢而颠簸的牛车轮,转了四十回才结束。
单老对人物的评论,也是讲故事的精髓。对于那些让人感慨万千的生活,他会用一句话感叹:“是时!是运!是命!”让人心酸落泪。“人生苦短,有苦有甜,有酸有涩有咸,早起晚睡张口,名利场场,永不停歇。”他评论的故事中的人物,也触动了听者的心。有一次单田芳参加签售活动,一位盲人听众带着家人前来感谢单田芳让他“看到”了如此壮丽的世界。
单田芳经典布景诗选
1.“七侠五义”
评书唱戏是劝人之道《英雄年代》手游官方网站:追忆单田芳:醒木一拍笑归去,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,三道在中间,善恶终有报,世间正道,沧桑在前。
2.《大唐雷霆》
酒是透肠毒,色是刮骨钢刀,钱是祸根,怒是雷霆烟火。
3. 白眉英雄
久旱逢甘霖,异乡遇故知,新婚之夜,名列前茅。
4. 桐林的故事
人生如梭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富人拥有一切,穷人一无所有。升官发财,一去不复返,死后就一切都结束了。
5. 隋唐演义
走遍天下,走遍各大洲,人心怎能如流水?初遇甜如蜜,久而久之,欢喜转为忧愁。人人背后议论得失,恩情无意间化为恨意。只见桃花源结拜三兄弟,谁能相守到老?
6. 桐林的故事
道德三皇五帝,功名夏商周,五霸七雄喧嚣春秋,兴亡一瞬之间,史书上的名字寥寥无几,北邙荒山无数,前人播种,后人收割,无非是龙虎之战!
“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”
随着电视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,因为具象的、视觉刺激的光影可以让观众被动地接收信息,单田芳曾说:“评书是听觉艺术——我说,你听,你可以尽情发挥想象;电视剧则不然,迫于各种条件,很难满足我们遐想的需求。”他也开始思考,如何让年轻人了解评书艺术。
1992年,单天放的妻子突然去世,而正是她“逼”他成为一名说书人,单天放悲痛万分,“我们在一起38年,她的突然离世,真的让我心碎,让我失去了一切希望。”
退休后,单田芳从鞍山搬到北京,当起了“北漂”。1993年以后的几年里,他录制了《七侠五义》、《百年风雨》、《薛家将》等评书,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。退休后的单田芳比退休前更加忙碌,“虽然有些累,但这份累是甜的。”
2000年,单田方被诊断出患有胃癌并接受了手术,但他仍坚持创作和录制了20多部电视、广播评书作品。他非常重视年轻评书演员的培养,他的女儿也和他一起从事曲艺教育。
2007年1月26日,单田芳宣布退休。2009年,他被确定为***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评书”传承人。但他热心于评书艺术的传承发展,不久后又复出,在75岁高龄时录制了现代电视立体声评书《羊神》。“这些年,媒体称呼我为‘艺术家’、‘大师’等等,这些赞誉我当然乐于看到、听到,相信没有人不喜欢听到。”单田芳说,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。
这位“说书人”忘记了自己的年龄,年近八十,却依然保持着凌晨三四点起床录制说书的习惯。他在微信、微博等平台与年轻人交流,与时俱进开设线上说书场所,成立公司,迅速向“新媒体”迈进。他曾开玩笑说:我今年81岁了,是地地道道的“80后”!
△单田芳通过微博、微信与观众交流
他也乐此不疲地笑谈自己的尴尬时刻,“有一次我装了假牙,但效果不太好,我说话太用力,说‘喂,你要去哪儿……’,假牙就掉出来了,逗得大家哈哈大笑,我赶紧叫他们用手电筒找我的假牙。”
从传统的说书房,每个人一桌拿着叫醒棒、一把折扇,到只能听见声音看不到人的广播电台,再到声音与画面合一的电视屏幕,单田芳的说书生涯一直在与时俱进。
如今,讲故事的人已不在人世,但听故事的人仍在回味这个故事。
或许正如于丹所说:“谁能像他一样,风靡全国几十年?单先生的声音如此有辨识度,沧桑,浑厚。他一开口就是战场,就是江湖。历史史诗的一切变迁,都在他的声音里。单先生留下的作品,将永远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集体文化记忆。”
文章为网络采集,不代表本站观点!